行业资讯
以工代赈政策惠及低收入群众就近务工就业
发布时间:2024-12-24 13:03:05| 浏览次数:

以工代赈政策

惠及低收入群众就近务工就业

同步推动地方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通过安排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同步推动地方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前三季度已累计吸纳245万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同比增长30.2%,已发放劳务报酬310亿元,同比增长22.7%。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共下达2024年度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115亿元,围绕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726个,前三季度累计吸纳27万脱贫群众、防返贫监测对象、返乡农民工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发放劳务报酬超过27亿元,有效拓宽了农村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渠道。

围绕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灾后恢复重建等七大领域,各地充分挖掘重点工程项目主体建设及附属临建、工地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前三季度累计吸纳218万返乡农民工和其他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83亿元。

据了解,今年以工代赈中央资金主要投向832个脱贫县等欠发达地区,并向受暴雨洪涝灾害较重的京津冀等华北、东北地区以及积石山地震灾区相关的甘肃、青海两省予以倾斜;重点支持劳务用工量大、技术门槛低、工程机械作业少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吸纳低收入群众特别是农村脱贫人口、因灾需赈济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脱贫群众等参与项目建设,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在实施中,各地以工代赈项目按照“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要求,最大程度挖掘项目用工规模,最大可能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建设,最大幅度提高劳务报酬发放占比,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务工群众技能,将赈济模式由传统的“搞建设、发报酬”,延伸到“提技能、增岗位、得分红”。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的比例达到32%,使农村低收入群众通过参与劳动和技能培训实现“既拿报酬、又长技能”。

据介绍,今年以工代赈中央资金在充分吸纳带动群众务工和发放劳务报酬的同时,通过工程建设有效改善项目地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条件。按照全年计划,相关资金主要用于修建通乡通村路、生产便道等各类道路1.08万公里,开展农田整治15.48万亩,开挖或铺设各类供排水管网8.35万公里,修建小型桥梁、涵洞、水塘等6377座,修建小型堤防、干渠4230公里,支持631个行政村开展美丽乡村整治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把解决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各地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实施,加大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力度,吸纳带动更多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持续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充分发挥“赈”的实效。

转载自:建筑时报

如有侵权,联系发帖人删除


 
 
 上一篇: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下一篇:工信部:设立引导资金支持科技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等
联系方式

联系人:清河
网址:www.sdqhjg.com
邮箱:sdqhjg@126.com/sdqh67871777@163.com
联系电话:0531-67871777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茂岭山三号路中欧校友产业大厦8楼

扫码关注公众号

IPC备案许可证编号:鲁ICP备190490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