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以“生境建筑”回应时代挑战
发布时间:2024-12-27 08:32:35| 浏览次数:

李兴钢谈建筑学未来发展

Future developments

生境建筑,既强调跟多样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高度交互,又追求一种诗意栖居或者是诗意情境的建筑。

近日,2024年度工程建筑学研究中心社会环境建筑学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李兴钢以《生境建筑》为题作主题演讲,分享了他对建筑学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以及有关生境建筑理念的最新进展。

李兴钢认为,建筑学应该是永恒的学科,只要人类还是以物质化的实体存在于世界,而不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的话,建筑作为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庇护所,能以物质实体和空间覆盖、庇护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通过分析古罗马斗兽场、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等案例,他强调了从古至今建筑的永恒性,以及建筑学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建筑学本源是艺术和技术融为一体,也是工程建筑学最重要的一种内涵。”针对建筑学界和建筑行业产生了过度突出艺术性或技术化的情况,他认为,建筑作为艺术的永恒追求,其未来发展将经历艺术与技术的分离与再融合过程。他以北京的“鸟巢”体育场为例,展示了建筑如何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划时代融合,其中运动场与看台的关系成为体育建筑的动能,通过三维设计实现了两者的结合。

李兴钢进一步指出,建筑学的未来在于其对时代挑战的回应。当代建筑学应该要对时代挑战作出回应。以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雪游龙”为例,通过对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多学科进行融合思考,面对在山林环境中建造冬奥赛区体育场馆群的挑战,以一体化的方式来实现生态冬奥场馆的建设目标,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体现对时代挑战的回应。

他表示,关注到建筑与环境交互性的理念,开始于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诸如宫殿、石窟、寺庙、村庄、园林等不同的建筑类型,都体现出一种人工和自然、建筑和环境密切交融的特征。通过观察和思考,他和他的团队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中国传统营造体系里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考察研究和分析,凝练总结出“胜景几何”设计理念,从而指导设计的实践。通过蔚县“黄土庭园”、唐山“第三空间”、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群等工程实践案例来解读“胜景几何”理念里的“五要素、五策略和十模式”和对“园林”“废墟”“场构”“聚落”“山房”五种基本建筑类型“生境”的全新实践。他还表示,理想生境的模式,在中国的传统画作中早就存在,比如我国元代赵孟頫的名作《鹊华秋色图》呈现出的诗意栖居画面。

生境,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更理想的人居环境。李兴钢认为,“生”和“境”并不仅指代生存和生态的环境,还指代生命和生活的情境,它关注意识、技术、社会,不仅具有工程性和技术性的特征,也同时具有人类性和艺术性的特征,就是回到了建筑的技艺融合。生境建筑也不只是建筑学的“小建筑”,还应该扩展到更大的建筑领域,包括风景园林和对城市的思考。

此外,李兴钢也关注到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建设过度人工化的情况。他提到,时代挑战还包括气候变化、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以及传统丢失、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危机,都是和生境非常相关的局面。


转载自: 建筑时报

如有侵权。联系发帖人删除


 
 
 上一篇:政府采购领域整、建、促,三年行动方案出台
 下一篇: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最新目录,多项施工工艺、设备和材料将被禁限用
联系方式

联系人:清河
网址:www.sdqhjg.com
邮箱:sdqhjg@126.com/sdqh67871777@163.com
联系电话:0531-67871777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茂岭山三号路中欧校友产业大厦8楼

扫码关注公众号

IPC备案许可证编号:鲁ICP备19049076号-1